2018年6月29日 星期五

Fingerprint Vol.2 回到 90 年代 --- 精少壞一族 Why Z Clan

Fingerprint,指紋,然而手指印刷的解釋更為可愛。此專欄於 zine,這項每次閱讀都是不同頻率的碰撞與奇遇。本專欄主觀接收訊號,每月一篇,帶領讀者進入 zine 的實驗場域。(編輯/愛麗絲)

雙下巴的郭富城?

初見《精少壞一族》(以下簡稱精壞)封面的反應是「雙下巴的郭富城」!並不身處 1990 流行年代的我,卻突然覺得郭富城離自己好近,就像小時候不管經過多少次麥當勞都要指一下麥當勞叔叔一樣熟悉。奇異的 Nostalgia(中文意指懷舊) 混合著舊日逐漸遠離現實生活的失落,這種說不上來的感覺發生在無論怎麼想也還不到「憶當年」時候到自己身上,卻是《精壞》最吸引我的地方。

Photo Credit: @why.z.clan
沒有完整句的刊物

《精壞》創辦人羅宜凡一開始只是純粹喜歡畫漫畫,以曾經紅極一時的《少年快報》為靈感,創立《精裝少年壞報》 Manga 系列,之後結合網路、偶像、娛樂等流行文化,將 Meme (網路爆紅事物)實踐在紙本刊物上,出版《精少壞一族》 Zine 系列。《精壞》小小薄薄一本,有點像連鎖服飾店的型錄,一張張圖像如同身穿 Polo 衫的外國模特 ,去背後生硬的貼在白紙上,看似機能的展示卻在觀看同時逐漸增強力道,不知名的情緒正默默發酵。 

Photo Credit: @why.z.clan
與其說《精壞》全刊沒有半行文字,不如說文字化為某種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而圖像閱讀帶來的不只是強烈視覺衝擊下所產生的快感,更訴說了背後隱藏的符號與社會結構。 

流星花園的 F4 被貼上潮牌「Have a good time」 後變成什麼?把徐乃麟的頭拼在各式西方流行文化下的產物,如麥克.傑克森 、豆豆先生,又戳中了我們什麼「笑點」?理應隨時代更替、淘汰的休閒品在《精壞》裡彷彿重新活了起來。
Photo Credit: @why.z.clan
Photo Credit: @why.z.clan
精少壞一「族」?

1990 年代的流行元素以現時網路手法操作,截圖、賦予意義、分享,然後重複。翻閱之間,我不再覺得自己只是像觀看街頭表演一樣得到純粹的愉悅,與我無關的,轉過身就能全部忘記。那些圖像的複雜情緒是由某個特定時代的人共同建構而成,也只有當我懂其中的梗時,其存在才產生意義。

回到刊物名稱,此處的「族」指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群人?也許正因身處其中,我沒辦法明確的描述自己到底感受了什麼,若以大眾標準來看,我可能也有些念舊。然而無可避免地,這個時代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一面活在虛擬世界,一面企圖在現實生活裡尋找出口。而在找到之前,共同經歷的什麼也許就使我們更靠近為一個族群,在這個尚未被正確定義的世代。 (文/愛麗絲)
Photo Credit: @why.z.clan

Photo Credit: @why.z.clan
精少壞一族:
INSTAGRAM:@why.z.clan 、官網FACEBOOK

2018年6月18日 星期一

深夜主理人真心話時間 #13《一切都從喜歡拍照開始》


首先,Onfoto 要滿四歲了!過去四年,我們在沒有資金、一切自給自足的環境下有了第二間店,雖然很辛苦,但每一處的用心,現在想來都萬分值得。

我是被稱為草莓族的七年級生,但我觀察到的、與前一輩不同的是,我們這代正積極的用自己的力量去影響更多的人、用自己的行為來實踐改變環境的理想,即使有時偶爾會抱怨這個社會,卻義無反顧的投入自己的信念。Onfoto 是在我決意替 「對攝影有疑問的人解決問題」 的環境之下出現的新興工作室(2017 年轉為有限公司)。

有人在談台灣需不需要自己的攝影脈絡?以我的角度,我覺得還有更重要的事:攝影只是創作者的一種選擇,而我與 #onfoto導師群 正在做的事,是透過攝影,讓每個來到 Onfoto 的學生們,透過這項媒材而更接近自身的本質,即使只有一點點也好,那就是更靠近原點的地方。

品牌的建立來自於公司的核心價值,我期許 Onfoto 的存在,是幫每個對攝影、對創作有疑問的人化解問題的場所,讓他們相信自己,並透過攝影開始尋找答案、遇到更有趣的事情,甚至讓生活開始不無聊。

據說能撐過前五年的新創公司只有 1%,好喔,我會帶著 Onfoto、帶著導師們、帶著 a group of 小幫手們,不求快的努力下去,你們也要跟我一起啊!!(文/韓筠青)

-
圖說:這是2017年8月承德開幕當天我最喜歡的一張照片,大家輕鬆聊天、每個人都很自在(角落僵硬的某知名藍姓策展人除外 😅 )


2018年6月13日 星期三

Reflection Vol.9 喬安娜・奈格勒爾《藝術家的正職》:回應藝術的召喚

Reflection 反映、回響

閱讀是對文字的回應,進而產生想法;攝影是對場所的回應,進而拍下相片。
本專欄每月一篇,透過編輯的選書,進入週三讀書會。(編輯:張晉瑋/阿茲)


Photo Credit: Google

編輯推薦

對於藝術家這個職業,一般民眾都有種刻板印象:隨性、率性、窮、不務正業。然而,對於一位正職藝術家,他的生活與常人無異,甚至比常人更加努力。對一位全職藝術家來說,他所要擔心的問題遠多於一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付出的努力與心血也大於一位普通職員。當創作的靈魂被召喚,藝術家該如何在現實與夢想交雜之間回應這份召喚?藝術家正職比你所想的更加複雜。


在每個人生競技場上好好表現


對一位藝術家來說,他的工作狀況非常複雜。因為是自雇者,他必須肩負自己的創作能否支持自己生存的壓力,就好比一位公司老闆必須思考自己的公司是否能順利營運。這是一位普通職員不需要擔心的問題。若是自己的藝術創作無法讓自己有餘裕的生活,藝術家就必須找到一份創作以外的正職,好供給自己的經濟支出。

講到這裡,許多藝術家都十分抗拒找尋一份與藝術無關的正職工作。然而,我們都必須明白,藝術創作必須建立在無經濟壓力的狀況。眾多藝術家都會犯下的錯:「過於重視結果。」用盡心力、耗盡錢財,甚至為了一件作品而負債累累,將會使藝術家在作品完成後急於得到相應的結果(錢)。若是失敗了,便會進入倦怠、自我貶低的惡性循環。

因此,創作必須建立在有無虞的經濟狀況,少了金錢上的壓力,我們更能夠專注於創作,更能滋養平靜的心靈,增加創作動力與靈感來源。不要抗拒找份正職,讓你所賺到的錢資助你的創作,循序漸進,等到你能夠以藝術創作賺到足以負擔生活的金錢,便能考慮辭去非藝術工作的全職,全心創作。


‘’And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Mary Oliver
回應召喚

回應藝術對你的召喚,這聽起來十分浪漫,參雜了一些玄學的成份在。請切記,這是一份正職,這意味著你必須系統化地、有條理地規劃你的藝術生涯。藝術家的生涯絕對會考驗你,一但藝術成為我們每日必行的工作,其需要管理規劃的事物絕對不會讓藝術家這個行業成為一件浪漫的事。你必須拋下之前有靈感才做,沒靈感休息的態度,卡洛藍.米斯說:
「當心靈召喚我們去做必行之事,而我們的理智不知道該如何完成,我們就會差遣自己的上癮欲求來掩飾這份召喚。」
除了日常庶務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聽見那份要求我們創作的心聲。

海景, 1980-2002 杉本博司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Fingerprint Vol.1 最不浪費紙的刊物 --- 鑽石水溝蓋 Diamond Drain Cover


Fingerprint,指紋,然而手指印刷的解釋更為可愛。此專欄於 zine,這項每次閱讀都是不同頻率的碰撞與奇遇。本專欄主觀接收訊號,每月一篇,帶領讀者進入 zine 的實驗場域。(編輯/愛麗絲)

幽默之餘,我們看到了什麼?

《鑽石水溝蓋》,Diamond Drain Cover,是一本台灣本土 zine 小誌,創刊於 2015 年,屬季刊類,以獨特風格活躍於非主流文化圈。最近剛發行 vol.7,英文版(English Version),醒目的總統頭像佔據封面,瞬間抓住讀者視線。前幾期也維持一貫風格,結合大眾熟悉的人與事,安倍晉3、洪仲丘事件等,有些惡搞的操作方式拉出影像識別度,幽默之餘更令人好奇,這到底是一本什麼樣的讀物?


  
最不浪費紙的刊物

《鑽石水溝蓋》主打最不浪費紙的刊物,內頁以廢紙摺疊而成,黑白印刷,沒有華麗裝飾,自稱為一本摺紙的藝術。如此耳目一新的呈現方式外,其內容竟完全來自網路投稿,不挑不選不修改,打破以往雜誌主觀編輯的機制,《鑽》的編輯部只提供排版與摺紙服務,任由匿名資訊串流、交集。

翻閱每一篇,就像是在路上撞見一個陌生人,連自我介紹都沒有就開始自顧自的講起各種你沒預期聽見的事。某人在法國的當兵生活、最近看的書、在交友軟體上的經驗,亦或突然朗誦起昨天凌晨寫好的詩、無題的塗鴉⋯⋯。你不知道為什麼要聽這些,卻不知不覺一頁頁翻下去。



編輯結語

這種看似莫名的經驗其實再熟悉不過。我們透過社群軟體隨意窺視他人,朋友的朋友,認識或不認識,彷彿只要一個公開頁面的帳號連結,就足以帶我們去一個新的世界。而《鑽石水溝蓋》將虛擬世界的訊息實體化,我們躲在安全的地方盡情觀覽陌生人的私密空間,不用回應,或者無關自己。然而,也許在某個太早起的上午,你會突然好奇,那個女孩到底有沒有跟Z在一起?而當旁人的喃喃自語滲入日常生活,究竟是誰跨進了誰的私領域?(文/愛麗絲)

FB:鑽石水溝蓋 Diamond Drain Cover
Photo Credit:鑽石水溝蓋粉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