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反映、回響
閱讀是對文字的回應,進而產生想法;攝影是對場所的回應,進而拍下相片。
本專欄每月一篇,透過編輯的選書,進入週三讀書會。(編輯:張晉瑋/阿茲)
Photo Credit:Google
編輯推薦:本書探討攝影的各式用途及性質,以批判的角度帶領讀者思辨攝影,並帶給讀者對攝影更深一層的認識。雖然書中有許多觀點偏向作者個人的解讀,但不失為一種攝影的可能性。以下,編輯從本書挑選出兩篇章節來提出討論。
|
________
號稱捕捉剎那真實、客觀呈現世界的新聞攝影也有一套攝影美學嗎?這套美學,跟暴力如何扯上關係?現今時代的問題是,我們身為資訊爆炸的居民都把生活過得太快速,對於一件事情、一個議題,甚至是人,都太過粗心且急躁。這樣的現象導致了人們開始喜愛具有爆炸性、衝擊性及奇觀性的獵奇事物,包括攝影。
現存的新聞記者,鏡頭瞄準的多半不直接是事件中的人,而是對於我們而言的「奇特」景觀或環境,或是具有異國情調的顏色、衣著造型、或生活方式。當拍攝者對他所拍攝的對象,沒有或不屑多做一些認識,只有興趣掠奪立即的視覺趣味時,這些照片對一地方的文化、文化、傳統價值,就形成了侵犯,同時也是粗暴的再現。這是為了獲取具有商品販賣價值的「美」的照片,而進行的影像暴力。
若暫時離開沈昭良的攝影藝術,對於台灣社會這項文化發明與超現實場景,我們究竟如何看待?出現於各類民間婚喪喜慶與廟宇祭拜儀式的魔幻舞台、電子花車,和搭配演出的鋼管秀,以至於大城市無所不在的檳榔攤,集體訴說著怎麼樣的台灣民俗文化?然而,在本土意識高漲、或文化政治正確(反對菁英品味、擁抱通俗美學)的潮流裡,也許會有不少人認為,魔幻舞台的俗艷與喧囂,正是台灣民間炙炎生命力與創造力勃發的新產品,或者此乃「台客美學」的另一經典呈現。
沈昭良的「Stage」如果是一張張的「肖像」,則這些魔幻舞台或可視為對台灣農業、農村、農民的現實復魔幻之臉的轉喻。台北都會裡的學術文化菁英在讚揚台灣這種文化生命力的創造力同時,會不會正好以一種「國內之異國情調」的凝視,正當化、政治正確化此台灣文化同時,也繼續跟它保持著疏距離呢?
Photos From the Paris Attacks,2015 (Christophe Ena)
|
閱讀沈昭良:魔幻舞台與寫實台灣
攝影家沈昭良的「Stage」系列影像,有著多重的意義線索值得探究,可以是攝影藝術的、文化人類學的、台灣農村的、或是關於「臺灣美學」的。台灣與中國過去的影像創作裡,不乏再現某種魔幻寫實的優秀藝術家。現實中的超現實感,在「Stage」系列裡,有來自題材本身的效果,也來自攝影家悉心設計。舞台背板上那些炫目的圖樣,組合出一幅幅基於文化/心理現實的超現實夢幻。光是閱讀這些視覺符號,就已經讓人忙不過來。
攝影家沈昭良的「Stage」系列影像,有著多重的意義線索值得探究,可以是攝影藝術的、文化人類學的、台灣農村的、或是關於「臺灣美學」的。台灣與中國過去的影像創作裡,不乏再現某種魔幻寫實的優秀藝術家。現實中的超現實感,在「Stage」系列裡,有來自題材本身的效果,也來自攝影家悉心設計。舞台背板上那些炫目的圖樣,組合出一幅幅基於文化/心理現實的超現實夢幻。光是閱讀這些視覺符號,就已經讓人忙不過來。
苗栗.台灣,2010(沈昭良) |
若暫時離開沈昭良的攝影藝術,對於台灣社會這項文化發明與超現實場景,我們究竟如何看待?出現於各類民間婚喪喜慶與廟宇祭拜儀式的魔幻舞台、電子花車,和搭配演出的鋼管秀,以至於大城市無所不在的檳榔攤,集體訴說著怎麼樣的台灣民俗文化?然而,在本土意識高漲、或文化政治正確(反對菁英品味、擁抱通俗美學)的潮流裡,也許會有不少人認為,魔幻舞台的俗艷與喧囂,正是台灣民間炙炎生命力與創造力勃發的新產品,或者此乃「台客美學」的另一經典呈現。
沈昭良的「Stage」如果是一張張的「肖像」,則這些魔幻舞台或可視為對台灣農業、農村、農民的現實復魔幻之臉的轉喻。台北都會裡的學術文化菁英在讚揚台灣這種文化生命力的創造力同時,會不會正好以一種「國內之異國情調」的凝視,正當化、政治正確化此台灣文化同時,也繼續跟它保持著疏距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