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gerprint,指紋,然而手指印刷的解釋更為可愛。此專欄關於 zine,這項每次閱讀都是不同頻率的碰撞與奇遇。本專欄主觀接收訊號,每月一篇,帶領讀者進入 zine 的實驗場域。(編輯/愛麗絲)
缺乏意義的角色?
為了慎重起見、為了從有點看不懂裡抽取什麼,消化或反芻,再成為新的什麼,我先將文章寫在紙上。當然,這與讀者無關,只是讓自己藉由連續手部運動,中和因有點看不懂產生的思考間斷,或藉機多寫幾個冗字以緩解未知的不安。
現在開始試圖書寫關於一個叫 AUSH 的人所畫的漫畫:《生活傳 X》Vol.1 / Vol.2,但儘量不去描述內容或角色分析,那太無聊,也是徒勞。因為《生活傳 X》裡的角色是沒有意義的,它們比較像某個想法,會分裂、爆炸、變形甚至進化。也許每個角色都是作者的精神分裂體?因此它們不太受控。對於此句對話該接何種對白、在跟誰說話,一切如同思緒般無法預測;也像呼吸,為了下一秒的生,毫無選擇餘地的吸入,無論氧氣或毒氣。
今天在捷運車廂上翻閱這兩本漫畫,引來隔壁阿姨的注意。她以餘光好奇地探視,我暗地猜想她大概覺得自己在看什麼奇怪的宣傳小冊吧,又適逢選舉期間。這對《生活傳 X》是非常合理的懷疑 – 亮面紙材配上好似墨水選擇有限的彩色印刷,附加在標楷體之上所產生熟悉的異樣感,醜得非常有趣。當然,醜是指不精緻,像國小三年級男生在營養午餐菜單背後畫的小小人,每個角色如黏土般,軟爛、虛無的恰到好處。
觀看《生活傳 X》需要費點心思,更要小心迷路。某場景裡的事件進行到一半,才發現原來所謂的 A 事件只是另一時空當中,B 角色身上的一塊皮膚組織裡發生的事;抑或在陷入當前敘事之行進時,又發現眼前的人物只是另一人死去的眼睛。有別於線性的閱讀經驗,讀者以自我意識旁觀整體故事運作,在《生活傳 X》裡是不被允許的。它期待你一起進去,能一起分裂是最好。
但比起書中角色充斥鼻涕一般黏呼呼的觸感,更吸引我的是對話之間無以名狀的斷裂。在《生活傳 X》裡,文字不僅止作為圖像的解釋或敘事推進的潤滑劑,更像不同主體(可能是作者或其他)因思考上難以抑制的衝動,進而形成的產物。
容我在沒有圖像與故事的前提下,大膽地丟上幾句對白:
「穩定之象!快踩住程隆泛(錯字),別讓他的身體飛走!」
「是的,我是假的。很抱歉,我不是真的,真的。」
「我跑錯時間了。」
正因為思考衝動,但思考本身又是個試圖冷靜下來的行為,那斷裂感才會如此強烈而獨特。
本次書寫大致告一段落。不過話說回來,我到底在看不懂什麼?或許應該這麼問:自己究竟想從一件陌生的作品裡看懂什麼?是關於內容的正確解讀,還是找出作品背後的意義?甚至更貪心,試圖提出自我見解,以作為掌握作品的證明。也許,一切意圖都出自面對未知領域的恐懼,渴望用盡所有辦法將它納入大腦系統的知識範圍,一點點也好。
然而我無法透過《生活傳 X》滿足上述任何一點,也算是件好事。
P.S 這還是一本有趣的漫畫啦,有機會發笑,大家不要因為我寫的太嚴肅而害怕!歡迎藉由翻開《生活傳 X》開發人生新笑點。(編輯/愛麗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