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30日 星期日

謝謝 #蕙戀偶膩 飄洋過海來自濟州島的抹茶巧克力,15位現任幫手以及導師們都有一份,我們會用心吃光光的 😋


2017年4月28日 星期五

Friday night, feeling loved.
攝影路上,有你們一起真好 🤗🤗


時光販賣機 #2:結束不是告終,是生命的延續


歡迎光臨時光販賣機
這裡販售人的思想、電影的語言。
透過我的文字,拼湊出你的部分人生藍圖。

編輯 | 林岳慶




終極追殺令|結束不是告終,是生命的延續
2Leon the professional-01.jpg
「成長是不得已的告別」-Quote by “Léon : the Professional”,  1994.


《終極追殺令》-1994年的動作經典作,獲得1995年法國凱薩獎多項提名!這部一直是我心中第一,劇中造型更成為許多人的模仿指標。於2016年,重新上映數位修復導演版,將未公開的片段收錄其中,給觀眾更完整的交代。

4wH1OZh.jpg
盧·貝松教導娜塔莉·波曼如何扮演「清潔工」(Cleaner)

冷酷、神秘、反社會。對於殺手(Hitman)這個名詞,我們會如何想像?導演盧·貝松(Lu Besson)創造主角Léon殺手形象不同以往-戴著圓框墨鏡,愛看電影,喝瓶裝牛奶,眷養萬年青盆栽。活脫是個單純的大男孩,卸下殺手下生活更是簡單卻孤獨。另外,盧·貝松更懂得如何揣摩女性美,不管是傳記《以愛之名》民主領袖翁山蘇姬的堅韌與智慧,還是《終極追殺令》小女孩瑪蒂達(Mathilda)正值青春期的鬼靈精怪,在他的鏡頭下,賦予了屬於她們迷人的性格與特質,人性更細膩真實。


「生活總是這麼艱困,還是只有童年」
「總是如此」

好萊塢式浩大冒險動作,懸殊年紀下的微妙愛情,兩個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巧妙結合在此片達到了完美平衡。主角真誠的心,填補了Mathilda幼時缺乏的親情支柱,卻也成為彼此的牽絆,導向希望的終點。Mathilda散發的性魅力讓她像個成年的女人,相反地,木訥的主角面對感情不知所措的模樣,身心理年齡狀態下的懸殊,形成了彼此差距下的代溝。

特別喜愛此片將盆栽作為主角的代名詞。像信物一樣,在亂世之下還有個心靈依附。還記得在電影開頭時Léon的台詞:「我就像這株植物般,沒有根。」經過了心的成長,女主角最後將盆栽埋入泥土裡,生命美好倉促的一期一會,最後還是得以告別歸根。


「根是生命的延續」

導演透過Mathilda被迫成長的少年歷程,影射社會邊緣下的悲傷面:支離破碎的家庭、人性的明暗善惡、愛與失去。面對劇中的殘酷現實,年僅12歲的娜塔莉·波曼獨挑大樑,超齡表現演活了如此倔強堅強卻反骨的少女!讓我回想到她十多年後作品《V怪客》,同樣與也是以師徒關係,為了達到特定目標無所畏懼,透過人生導師學到了愛與啟蒙。(文/林岳慶)




2017年4月26日 星期三

開課通知 --- 人像的藝術:光線運用與情感描述

本課程將以倒敘法的方式,由當代人像攝影的表達開始探索,討論藝術人像攝影的發展起因與經過,各時期具代表性的人像攝影師的作品欣賞和視覺運用元素,及其背後的故事,學習運用人體/人像為媒材,練習不同的拍攝方式,最後完成一系列 6-8 張迷你作品集。
課程當中導師會以基本光線控制做示範,每堂課後皆有拍攝作業及評圖。
--
授課導師:陳宛瑜 Wan Yu
開課時間:5/28, 6/11, 6/25, 7/9, 7/23, 8/13, 6-9pm
學費:6500, 共6堂
http://www.onfotostudio.com/portrait-photography.html
--
請私訊、官網填寫表單,或來信報名,謝謝
http://www.onfotostudio.com/contact.html
02-88661982




2017年4月23日 星期日

「2017第九屆三影堂攝影獎作品展:寓言 Allegory」
Onfoto Studio 這次來北京出差,順道參觀了三影堂現正舉辦的得獎作品展覽,那就先簡單介紹一下三影堂這個地方好了。
三影堂在2007年由藝術家夫婦榮榮與映里所共同創辦,座落與北京朝陽區草場地藝術區內,是中國首家以攝影作為主要內容的私人當代藝術中心,有藝廊、暗房、攝影課程、攝影書店、藝術家駐村、出版。
這次的展出的作品為三影堂2017年得獎作品展,共展出20名藝術家20套作品,以及蜷川實花個展。(粉專往前滑有直播導覽,請自行前往。⬇️⬇️⬇️ )

















2017年4月20日 星期四

【黑白暗房課程招生】

你覺得黑白暗房是什麼?
我們認為,這是你對自己的作品擁有絕對掌控權的一種能力:從選擇底片、曝光拍照、沖洗底片、相紙顯影、停影、定影,直到沖印完成,每個過程都需要精密的計算、學習,以及適應。現今,黑白暗房成為攝影初學者培養攝影技巧與美感的第一課。
--
「基礎黑白暗房 Level 1 - 黑白底片與基礎」 4堂 $5500/4500
「基礎黑白暗房 Level 2 - 放相基礎」 6堂 $12000/10000
「進階黑白放相 - 作品集印製」 6堂 $14000/11000
授課導師:呂盈蓉 Lucky Lu or 韓筠青 Anna
開課時間:平日假日開放報名,一班最多2人。
--
請私訊、官網填寫表單,或來信報名,謝謝
黑白暗房接受一對一授課
http://www.onfotostudio.com/contact.html
02-88661982
--
Image credit: Beloved, Jason Chen, Silver Gelatin Prints, 2016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On The Roll Vol. 4 王淳眉 --- 成為不斷實驗與創作的人




(image credit: yh-liu)



「概念的成形,因為這樣的影像,與時間形成了一很重要的關係。」


Onfoto的主要空間有兩個,一個是上課與展覽用的開放空間,第二個是暗房,要知道暗房有沒有人只要聽裡面的電燈開關是不是經常反覆開關就知道了。

有那麼段時間會經常看見阿焦在暗房忙進忙出,電燈開關重複製造忙碌的節奏,創作者的焦急反映在明與暗之間,她必須在12月中作出學生聯展的系列創作〈White〉,基本上每次在Onfoto遇見阿焦,她一定就是在暗房搞她的照片。




阿焦在2016年進入Onfoto,經歷黑白暗房、攝影的本質、攝影的語言與攝影集編制的課程,在去年底學生聯展發〈White〉。這個系列啟發自原研哉的著作「白」,原研哉認為「白」是一種感覺狀態,他引申為「白」是人們感受文化的源頭,並回應著文化本身。延續這樣的理解,嘗試在暗房裡表現「白」作為一種關係的存在,它無法單獨被指認,而是必須放在影像的關係裡才能印襯出來,亦或攝影裡被稱作光的存在:物體的形體、狀態,透過濃淡、印襯而被指認,並且回過頭來牽動著物體的形體與狀態。(論述引自阿焦個人作品頁面)

 
「真的非常非常麻煩。」阿焦回想需要花非常多心思將那一點似有似無的灰階顯像的過程,臉上的表情看起來也挺白的。我問她「白」的視覺呈現是不是他一直以來習慣的視覺創作,不過沒想到這個題目竟然是Anna丟給她的挑戰,阿焦回應說:「我階段性的喜好特別明顯,尤其是喜歡風格黑白對比強烈的影像。後來上課之後發現一直關注相同類型的東西反而限制住影像的表達方式,開始嘗試觀察更多不同的攝影類型。一開始關注紀實攝影,喜好的明確程度到我看見某攝影師的作品,即使當下不知道攝影師,在後來找資料的過程裡也會發現:「啊~原來也是他的作品」。當時嘗試「白」這件事情,其實不是我原本注意的內容,很明確喜歡的風格,算是非常大的嘗試與突破。」

對不斷實驗創作的人來說,實踐論述對於作品呈現存在著距離,有人會感覺到論述對作品並不是這麼重要,反而影像的話語權比創作者本身大過很多,不過阿焦抱持不同的角度看待這件事。




「在受到原研哉的啟發之後,我用暗房還有畫面表現出我自己吸收到的東西,不過情感層面我有點遲疑,想說這是不是我自己要拍的?晾乾照片的時候看到其他人黑白分明的照片會有點尷尬,覺得自己拍的畫面太矛盾了。在我的知識框架裡面我自己可能受到紀實攝影限制,會有既定的框架認為紀實才是攝影,對於自己做出白這種東西,會有點害怕其他人給予的評價。不過從理念到實踐,由「白」出發是很好的開始。作品完成後我認為創作論述有和實際狀況相合在一起的感覺,以前是看書,但理解的方式是以知識訓練的方法在理解那些東西,可是影像的理解是完全另外一件事。假設我們要去評論一幅影像後的東西,用的是另外一套理解方式,不是以前的方法。白這個系列有點像是我在進入攝影的語言裡面,學習用攝影去表現,與之前受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理解方式,包括我在暗房裡面我知道時間,我知道要表現一幅作品選擇的紙材、形式,這些選擇因為影像的知識系統而變得有意義,所以我會覺得在ONFOTO上課我是在進入攝影的知識系統,所以與單純念理論然後拍攝的情況不同,現在有慢慢合在一起的感覺。」

「白」不是白的,是讓白得以誕生的一種感受自「白」的容納性。所以我們不是去尋找白,而是需要搜尋一種能感受白的感覺方式

以上這一段話出自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寫出白是一種感受性,那麼阿焦是用什麼方式決定灰階,彰顯在畫面上的白呢?
 「一然是很技式的多重反差濾鏡開始,高反差、低反差、亮面相面相藝術紙試過很多次,最後意外發現藝術紙上用00號濾鏡的影像是自己最滿意的,所謂的滿意,可能是指最接近拍下這個照片的狀態,因為紙關係得有的、素描的子。這組作品是在我房的一角落拍完的,可能也是這個關係,影像一也不drama,平平淡淡的,後我曾經試著在室外再拍一次,果一整卷底片都不能用,然我沒學過素描,但大概知道素描的人手的力道去控制明暗,影的灰可能有像是用濾鏡去控制影像成型的力道?因為選擇00,我可以用時間去把細節給燒,常常在暗房了一照片待三、四,所以這裡的灰,可能是時間在這個過程裡第二次的體,後概念的成形,因為這樣的影像,與時間行成了一很重要的關係。」 




以手機或是膠卷記錄的Flaneur by cellphone/film 展現出與〈White〉截然不同的畫面,被紀錄的影像是畫面中的主體,Flaneur是阿焦,也是她身為攝影者、藏於畫面背後的他者。

「朋友認為這系列都有故事在,但像是White 他們會有蠻多疑問,為什麼要這樣表現,光看照片不聽論述的話就會認為這是純粹形式跟技術的作品,沒有故事性。說到漫遊者,我覺得我一直都是漫遊者的身份,晃來晃去。我走路的時候喜歡隨意亂看然後拍攝下來,可是當然拍攝的時候不會想太多。我自己發現我在走路的時候我會把周遭的環境變成陌生的,所以什麼事我都會感覺到有趣,有趣我都會想拍下來,這件事不管在台灣或國外的時候都會是這種狀態。在國外當然是一種「經過」的感覺,捕捉到陌生空間的狀態,『你不屬於』的狀態在影像裡會特別明顯。曾經有朋友說過她覺得這種狀態像是散文,它不像是小說有一個主軸,有一個故事去發展的,但其實自己還沒辦法理解她詮釋的狀態是什麼意思。」




結束和阿焦的對談,發現她有意識地在區別各種類型攝影的創作方方法,單純地觀看對每個人來說都很容易,不過將美學理論印證到影像平面上需要的是不斷操作,在動作之間貼近作品與理論本身。去年底結束學生聯展之後,我偶爾會想到那一組似有似無的畫面,這些陰影的確在我腦海印出無法抹去的白。所有嘗試都是一場偉大的挑戰,縱使是輕描淡寫,生命還是能以他自身的樣貌如是彰顯。 

「走過」竟然只是簡單的從水波中揚起水花,將白留在原處隨著時間捏起皺摺,成為存在的記憶。


王淳眉個人作品官網:http://cargocollective.com/wangchunmay




________

(Photo CreditChunmay Wang:

Darkroom Project White, Flaneur by cellphone/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