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時光販賣機
這裡販售人的思想、電影的語言。
透過我的文字,拼湊出你的部分人生藍圖。
編輯 | 林岳慶
終極追殺令|結束不是告終,是生命的延續
「成長是不得已的告別」-Quote by “Léon : the Professional”, 1994.
《終極追殺令》-1994年的動作經典作,獲得1995年法國凱薩獎多項提名!這部一直是我心中第一,劇中造型更成為許多人的模仿指標。於2016年,重新上映數位修復導演版,將未公開的片段收錄其中,給觀眾更完整的交代。
盧·貝松教導娜塔莉·波曼如何扮演「清潔工」(Cleaner)
冷酷、神秘、反社會。對於殺手(Hitman)這個名詞,我們會如何想像?導演盧·貝松(Lu Besson)創造主角Léon殺手形象不同以往-戴著圓框墨鏡,愛看電影,喝瓶裝牛奶,眷養萬年青盆栽。活脫是個單純的大男孩,卸下殺手下生活更是簡單卻孤獨。另外,盧·貝松更懂得如何揣摩女性美,不管是傳記《以愛之名》民主領袖翁山蘇姬的堅韌與智慧,還是《終極追殺令》小女孩瑪蒂達(Mathilda)正值青春期的鬼靈精怪,在他的鏡頭下,賦予了屬於她們迷人的性格與特質,人性更細膩真實。
「總是如此」
好萊塢式浩大冒險動作,懸殊年紀下的微妙愛情,兩個看似不相干的元素,巧妙結合在此片達到了完美平衡。主角真誠的心,填補了Mathilda幼時缺乏的親情支柱,卻也成為彼此的牽絆,導向希望的終點。Mathilda散發的性魅力讓她像個成年的女人,相反地,木訥的主角面對感情不知所措的模樣,身心理年齡狀態下的懸殊,形成了彼此差距下的代溝。
特別喜愛此片將盆栽作為主角的代名詞。像信物一樣,在亂世之下還有個心靈依附。還記得在電影開頭時Léon的台詞:「我就像這株植物般,沒有根。」經過了心的成長,女主角最後將盆栽埋入泥土裡,生命美好倉促的一期一會,最後還是得以告別歸根。
導演透過Mathilda被迫成長的少年歷程,影射社會邊緣下的悲傷面:支離破碎的家庭、人性的明暗善惡、愛與失去。面對劇中的殘酷現實,年僅12歲的娜塔莉·波曼獨挑大樑,超齡表現演活了如此倔強堅強卻反骨的少女!讓我回想到她十多年後作品《V怪客》,同樣與也是以師徒關係,為了達到特定目標無所畏懼,透過人生導師學到了愛與啟蒙。(文/林岳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