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Roll 取 On the Road 諧音,每一個來到 ONFOTO的夥伴都正在路上,或是已經在路上。
Roll在這裡也有在卷上(底片)之意,用信念轉動觀景窗前的每一刻。
初次踏入攝影創作的人,最一開始都會碰到「該如何找到自己創作的方式?」這個問題。要先熟悉相機的使用方式,還是先構思畫面的內容?近期我們的主理人韓筠青(以下稱 Anna)甫翻譯完最新出版的《攝影的本質:深入觀看與創意思考的關鍵法則》一書,Anna 與該書作者布魯斯・巴恩博(Bruce Barnbaum)相同投身於攝影教育與攝影創作,翻譯過程想必產生間接的溝通與對話,其中一個章節提到〈從文學作品中獲得靈感〉,若是熟悉 Anna 作品的讀者會知道這也是她獲取影像敘事靈感的來源之一。以下筆者將訪問本書與 Anna 的創作經驗產生什麼樣的互動關係。
對於作者提出的創作方法,妳自己有什麼感想呢?
其實我蠻認同作者的觀點。編輯開始找我的時候就直接給我這本書的英文簡介,問我是否有興趣合作。那時候剛好遇到導師聯展以及學生聯展,生活步調比想像中忙碌,最後選擇接案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這本書的英文直譯就叫「攝影的本質」,和我開設的課程名稱相同,讀完之後也覺得作者在教育的方法跟我的觀念很接近,所以才開啟這項合作。
對哪幾個章節特別產生共鳴?
我自己最喜歡的是第三章節〈你想討好誰〉與第七章節〈技術性知識、材料以及器材〉。
先講技術好了。每一期課程接觸到的學生都不同,但是普遍有一個現象是,初學者認為創作與技術完全不相關,但這是錯誤的觀念。打個比方,滿多人不了解相機的基本操作,像是光圈、快門、白平衡或是ISO值之間的關係,還有對作品的完整度要求不高,也就是輸出照片的品質。如果不花心思在技術上處理畫面,創作者就會需要花費時間以口語來彌補技術與理想上的落差,但是一張好的作品該讓影像說話,或是直接讓觀眾和影像產生對話。
舉例來說,若我深受眼前這片風景所著迷,迷戀到想用散文書寫下來,這時如果詞彙有限,就沒辦法讓大家知道我體驗到的美是什麼。瞭解自己的工具才能做出質感,並瞭解這些影像方法如何替自己的概念加分。沒有技術的輔助,就很難將頭腦裡的想法轉化成實際畫面。
第三章節的部分以我的創作經驗舉例。我發表作品的週期是每年一檔,以前我的想法會受限於創作目的,可是這樣拍出來的影像連我自己都看不下去,會想說:「我到底在拍什麼東西!」只有在拍自己真的想拍的內容時,我才感覺到自己在創作,所以,我認為創作是走回原本自己該走的路。
作者在章節〈自我滿意度 v.s. 銷售量〉提到一個有趣的觀點:
「我是為了讓自己開心、取悅自己而拍照,這也是我持續拍攝自己作品的原因。既然明白自己無法洞悉什麼樣的照片才能取悅別人,那無論拍攝底片還是數位照片,就永遠都不用煩惱這個問題。所以我教學的核心概念就是:先取悅自己吧。」
文學是妳創作的主要靈感來源,這似乎和妳的求學背景有關。可以列出幾本與妳的創作有關的文學著作,以及為什麼吸引到妳嗎?
我對描述空間與時間的文學作品特別著迷,所以以下三本書在我念攝影研究所時,開啟了我以敘事為主題的創作方式:
但丁《神曲》(Alighieri Dante, The Divine Comedy)
春上村樹《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
春上村樹《發條鳥年代記》
《發條鳥年代記》講的是「井」,描述主角進入與離開空間後內心產生的質變;《世界末日與冷酷異境》敘說的是一個沒有影子的世界,裡面的人都在做重複的事情。這兩個故事空間感都很強烈,我想把這些想法實踐,但關於情緒描繪的方式,我在閱讀《神曲》時找到了畫面。在整理這三部文學作品之後,我在那時開啓自己的影像風格,這三本書讓我把頭腦裡面的東西影像化,讓我找到自己的方法描述我看到的世界。
Onfoto之後會開設影像與文學結合的創作課程嗎?
今年秋天會開設一門叫做「攝影故事人」的課。我認為敘事有一定的深度,不能帶著狹隘或偏頗的眼界跟別人說故事,而說故事的時候,你需要怎麼捏出自己的角色,就取決於你對人性的本質(甚至是創作的本質)瞭解到哪一層深度。這堂課的基礎以閱讀文學作品出發,透過分析故事的元素與內容來練習用影像說故事、給自己的作品定位與定義。文本選擇會依照課堂學生的吸收程度來調整,這是一堂連我自己都很期待的課!
編輯結語
影像靈感都來自於我們熟悉並且受到吸引的事物。此書作者巴恩博是數理背景出身,他創作的影像有著非常明顯的形式,並以及其優雅的方式呈現。Anna 為文學出身,影像氛圍散出濃厚的情緒敘事,將平時沒辦法輕易察覺的人性顯影在相紙上。「攝影的本質」經過來回討論,筆者用巴恩博選擇放在書本最後給讀者的祝福作總結:
「你必須先找到自己的熱情、你必須認真花時間學習技術知識,才能讓你的照片更有聲音。之後才能嘗試拍更不一樣的畫面與題材。你絕對能拍到心裡所想的畫面,因為你做的到。祝一切順利,最重要的是,享受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