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4日 星期六

Reflection Vol.6 姚瑞中、章芷珩《攝影訪談輯1》:台灣攝影家群像

Reflection 反映、回響

閱讀是對文字的回應,進而產生想法;攝影是對場所的回應,進而拍下相片。
本專欄每月一篇,透過編輯的選書,進入週三讀書會。(編輯:張晉瑋/阿茲)

Photo CreditGoogle


編輯推薦

在閱覽眾多攝影書籍時,時常感嘆台灣攝影家的相關資料匱乏,多為散落不周的片面資訊。繼攝影家張照堂主編的「台灣攝影家群像」中收錄早期台灣前輩攝影家已廿餘年,在廿餘年中也多了許多新生代攝影師。此次姚瑞中號招眾多藝評家與攝影圈的傑出人士們來編撰攝影訪談輯,實為台灣攝影留下了一份完整且內容充實的資料。 


攝影家介紹

張雍 ­­­-「要成為攝影師,你得先從走路很慢開始。」

攝影對張雍來說,是去問一個問題,而不是給一個答案,太容易得到的答案人們通常不會珍惜,張雍享受的是那個追問過程中的故事點滴。在張雍的作品中,我們常能見到「人」,從遠離都市的獵人到城市中的情色產業工作人員,從流浪街頭的街友到被集體管理的精神病患。

以拍攝街友的系列「蒸發」為例:波蘭在夜晚時,車站大廳的一台暖氣前站了一排的街友,打烊的商店街有近百位的流浪漢鋪著厚紙板在底板過夜。然而,破曉後那些人頓時在眾人視線前蒸發然後消失,好似另一象限裡的鬼魂。我們普遍對街友的認識多為露宿街頭、居無定所、衣食匱乏,但張雍在深入觀察後給了他們的行為模式新的詮釋。

蒸發Evaporation(Czech), 2010 張雍 
侯怡亭 -「歷史刺繡人」

侯怡亭的創作涵蓋了數位影像、錄像、投影裝置、刺繡等複合媒材。攝影與刺繡的結合一直以來是侯怡亭創作中常見的表現方式,自 2003 年《台北變裝秀》開始至 2009 年《剝皮寮變裝秀》,再到近年來的《複體》與《凝視》系列,刺繡與影像的結合無疑帶給了攝影一種新的詮釋方式。不得不說,在「微光闇影」中看見侯怡亭的「歷史刺繡人」時衝擊了我對攝影的想像。

這系列的作品中,作者選用日治時期女子學校的影像,試圖追溯台灣早期刺繡與女性的關聯如此緊密的原因,且在刺繡的位置也做了精巧的安排:特別選擇刺繡那些女紅們勞動生產中生產的物件,以及身上穿著的衣服,而不選擇對照片的人臉或肉身進行刺繡。那個時代的衣服或是生產的工藝物件皆是在高度重複的勞動中所誕生的。 

歷史刺繡人, 侯怡亭 2015 

編輯結語

攝影是反覆觀看的過程。在鑽研攝影的路上,我們並不會閉門修煉,反而是大量地接收不同攝影家的傑出作品。「攝影訪談輯」正給了所有學習攝影的人們一個很好的平台吸取不同攝影家的作品,並搭配訪談使讀者能夠更深入了結攝影家的創作思維與對攝影的觀點。本書只是一個開頭,未來將會陸續出版2、3集。期盼能夠為台灣攝影圈盡一份心力。(文:張晉瑋/阿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