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counter 專欄介紹: Encounter,相遇、交會,關於攝影也關於文化,更關於透過觀看在歷史發展上與台灣有一定相似性的韓國來打開一種視野,每一次的相遇、交會,都是再認識自己的機會。本專欄每月一篇。(編輯:王淳眉)
2017年或許是韓國同志族群很受挫的一年,除了總統候選人在政見辯論會上公開反對同志群體與同志婚姻以外,在軍中更出現以同志交友軟體釣魚,找出同性戀役男,以軍法整肅、脅迫同志役男認罪、入獄的案例。縱使韓國自2000年開始,每年的韓國酷兒文化節(Korean Queer Culture Festival)熱鬧上街,卻仍敵不過從國家開始的嚴厲監控和整體社會以宗教為主流思想的保守勢力。
韓國攝影師李高恩2014年自紐約返回首爾開始專注韓國同志議題,並進行以同志為主題的攝影創作計畫。「I’m Here With You」源自她在紐約的另一個攝影系列「In Your Words」。高恩說:
「我一直都對人際關係很有興趣,特別是陌生人和我之間,或是我跟周遭環境的關係,這其實和我在韓國家庭裡長大有關,我們被教育不可以輕易地把軟弱的那一面表現出來。因此當我在紐約的時候,有很多生活上的困難,卻無法在家人面前表現出來,但是當我坐在紐約公園的長凳上,我卻可以和陌生人分享這些生活上辛苦的地方,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抒發,因此我猜測別人也有這樣的需求,所以開始在公園裡拿著白板,上頭寫著我的計畫,希望他們跟我分享心中的秘密,達成一種情感的交流,我們在分享秘密的當下擁有了彼此。」
「Cicatrisation 這個系列就是從自己的情感經驗出發,這個作品講的是我和男友之間的情感過程,我們交往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中間歷經了親密、欺騙、傷痛這些情感,因此作品中的棉花糖就像是我,上面的針代表痛苦,在這段關係裡清清楚楚地扎在我身上,這是一個很私人的作品,整個過程像是一種自我療癒,我記錄了自己受傷和回復的過程,在這段關係中,這樣的傷痛來來回回、起起伏伏。」
因為一路上都在關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情感如何透過影像來呈現,而有了「I’m Here With You」這個系列。
「2014年夏天,我回韓國嘗試在首爾做『In Your Words』的拍攝計畫,我一樣拿著板子寫和在紐約公園時候一樣的話,但是在首爾,好長一段時間過去都沒人理我。直到有一天,一個14歲的男孩向我這裡走來,他非常的害羞,寫下一些話,然後帶了他的朋友們來拍照,當我拍完他的朋友之後,他問我可不可以等他一會,他會再回來。過一陣子,我看見他獨自走來,然後寫了一張紙條,我先拍了他的肖像之後才看他寫的紙條,紙條上他說:『我是個同志』。那時候我還不太了解韓國,因為在紐約待了太久,但是我在紐約有很多同志朋友,所以我知道,即使在美國,性別認同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困難的狀況,所以我開始有點擔心這個男孩的未來,因為他必須獨自對抗所有未來會遇到的困難。之後為了完成學業我回到紐約,這個時候,我對男孩來說都還只是個陌生人,但是他卻願意告訴我心底最深的秘密,想到這裡,我就覺得我得為這個男孩做點什麼,或許做為一個藝術家,我們更有能力和工具去為一些事情說話,所以畢業後回韓國開始了『I’m Here With You』的拍攝。」
在「I’m Here With You」裡我們看見那一張張別過頭去的臉孔,像是迴避什麼的姿態在你我的生活場景中。高恩說其實這個計畫一開始是有拍下對象的臉孔,但是計畫才剛開始沒多久就遇到了一個很大的挫折。這個挫折來自於同志社群裡的質疑:
「其中一位拍攝對象認為我不是社群裡的人,這個計畫只是為了消費同志。這種說法讓我很受傷,甚至因此停止了計劃好幾個月的時間,並在這段時間中重新思考如何詮釋鏡頭底下的人物,是否需要拍攝他們的臉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我重新思考了人們在觀看肖像時,不由自主會關注被攝者臉龐的習慣,而這或多或少也會在潛意識中決定了被攝者的美醜與否,而我所想要避免的就是觀者在潛意識中對於被攝者的偏見與判斷。因此決定改變拍攝手法,以背對鏡頭的方式,增加這一系列肖像在觀看時的客觀性,而這樣的觀看方式,也將增加觀看者的想像力,幫助觀者去思考、聯想,照片中的這個人物,在實際生活中,會是個什麼樣的人?」
高恩一開始透過同志社群的座談找到拍攝對象,但是她也發現,離開座談後,作為一個異性戀,想再進入社群找尋願意拍攝的對象成了這個計畫最困難的一部分,因此她改變策略,先從找尋社群裡的意見領袖開始,因為意見領袖的發聲與推薦,而擴大她在社群裡被信任的機會。
「我讓他們選擇自己覺得自在的地點,一開始見面我們會聊天,如果他們沒有時間見面,我會嘗試各種方法和他們聯繫,讓我們彼此更為了解,因為對我來說,我想做的不只是要拍攝他們,而是我們之間關係的建立。因為畫面中的背景都是和被拍對象有關的地方,所以即使沒有表現他們的臉龐,觀者也或許能猜到和被攝者相關的訊息。這些地方其實沒什麼特別,學校、教堂、醫院、車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去的地方,這其實也同時在說,儘管被拍攝的這些人之中有些已經是公開出櫃的同志,也在自己的社群活躍著,但是當他們回到社會、家庭和工作場景時,卻必須隱藏自己的性別認同,因為在韓國,沒有相關的法律可以保護他們,因此當他們公開出櫃,公司可以找藉口開除他們,另一方面,韓國的保守勢力無所不在,他們的家人也可能因此受到傷害,所以這樣的表現形式除了是一種保護,也傳達他們在日常生活的被壓抑。」
問起高恩計畫中他印象最深的拍攝對象,他提起這個在教堂旁的男孩。
「這個男孩非常勇敢地和家人出櫃,而且他的爸爸是教會的牧師。他的處境給我很大的衝擊。我們一般認為牧師必須是大愛的,他理應要愛著每個人,但是在這個例子裡,他的兒子出櫃他卻無法接受,還把兒子踢出家門。當時這個男孩只有二十歲,沒有多餘的存款、沒有自己的房子,被迫離開自己成長的家鄉到外地自立更生。但幸好,他很有語言的天份,會很多國家的語言,現在在貿易公司工作,過得很好,父親也稍微釋懷而主動與他聯繫。」
「另外這個女生,我覺得她特別的地方在於,她自己決定告訴家人她是個單身主義者,一輩子都不會結婚。在韓國,家長一向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終要結婚走入家庭,但是她因為是同志,她不想要這樣做,她儘管有愛人,卻要假裝自己是單身主義者,因為害怕家人受傷。即使有一天韓國法律可以允許同志婚姻,她也會維持這樣的選擇,因為韓國的社會、傳統家庭無法輕易接受同志婚姻,但儘管她如此刻意隱藏她的認同,卻也非常願意參與我的拍攝計畫,因為她的內心還是希望韓國社會對同志的認識可以改變。」在高恩的計畫中,她有意識地想要破除外界對同志的污名,因為在韓國,還是很多人認為同志是一群沒有正常工作,只會在酒吧鬼混並造成愛滋病傳播的來源。但是她強調,同志就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有醫生、老師、律師、和正在一流大學裡修業的學生,他們就跟日常生活中你、我,或是經過身邊的人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在她的拍攝經驗裡,大多數的拍攝對象其實很早就有了性別自覺,但通常會到12至15歲間才完全確認並了解自己的性向,韓國最早的性教育大約在國中的年紀,但是只有基本的圖片認識,因為有限的認識,容易造成因為不夠了解而有的歧視與偏見。至今在韓國,主流社會仍然認為同志是一種心理疾病,可以透過醫學治療來治癒, 所以很多同志在出櫃之後,家人會希望醫院或教會治癒他們,而這種「需要被治癒的」情況是家人傷心與拒絕接受的表現,因此,如同越秘密的言語越無法與親密的人開口一般,對家人出櫃成了同志最困難的事情,所以多數的韓國同志寧願在日常生活中隱藏自己的認同,也不願意與家人坦承,如同他們被社會逼迫地回過頭去,在看與被看的雙方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卻不願意正視談論而顯得面孔模糊。
在「I’m here with you」的影像中,攝影師刻意選擇使用溫暖的光線包圍被攝者,對比冷調疏離的場景,呈現鏡頭底下人們的孤寂。「與你同在」並不是單單代表攝影師本人對於被攝者的陪伴,它更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同志以及變性者其實和一般人無異,他們時時刻刻,都壓抑並隱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與我們一同生活著的意涵。(採訪/撰稿:王淳眉)
展覽資訊:
開放時間:9/23~10/15 五六日 2-7:30pm
地址:Onfoto 天母藝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86巷22號
電話:02-8866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