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Encounter Vol. 3:交換秘密的當下,我們擁有了彼此 --- 專訪韓國攝影師李高恩




Encounter 專欄介紹: Encounter,相遇、交會,關於攝影也關於文化,更關於透過觀看在歷史發展上與台灣有一定相似性的韓國來打開一種視野,每一次的相遇、交會,都是再認識自己的機會。本專欄每月一篇。(編輯:王淳眉)

2017年或許是韓國同志族群很受挫的一年,除了總統候選人在政見辯論會上公開反對同志群體與同志婚姻以外,在軍中更出現以同志交友軟體釣魚,找出同性戀役男,以軍法整肅、脅迫同志役男認罪、入獄的案例。縱使韓國自2000年開始,每年的韓國酷兒文化節(Korean Queer Culture Festival)熱鬧上街,卻仍敵不過從國家開始的嚴厲監控和整體社會以宗教為主流思想的保守勢力。



韓國攝影師李高恩2014年自紐約返回首爾開始專注韓國同志議題,並進行以同志為主題的攝影創作計畫。「I’m Here With You」源自她在紐約的另一個攝影系列「In Your Words」。高恩說:
我一直都對人際關係很有興趣,特別是陌生人和我之間,或是我跟周遭環境的關係,這其實和我在韓國家庭裡長大有關,我們被教育不可以輕易地把軟弱的那一面表現出來。因此當我在紐約的時候,有很多生活上的困難,卻無法在家人面前表現出來,但是當我坐在紐約公園的長凳上,我卻可以和陌生人分享這些生活上辛苦的地方,對我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抒發,因此我猜測別人也有這樣的需求,所以開始在公園裡拿著白板,上頭寫著我的計畫,希望他們跟我分享心中的秘密,達成一種情感的交流,我們在分享秘密的當下擁有了彼此。」

高恩的影像畫面內斂卻有強烈而豐富的情感,一如她自述自己的個性多愁善感,與灑脫隨興的外表有所對比。她一路的創作歷程從自己的情感出發然後擴及公共議題,有時候再回到自己的身上,這樣來回反覆,對攝影師來說也像是個教育過程,以攝影作為一種工具去表達一些她所關心的想法或議題。

「Cicatrisation 這個系列就是從自己的情感經驗出發,這個作品講的是我和男友之間的情感過程,我們交往了很長一段時間,這中間歷經了親密、欺騙、傷痛這些情感,因此作品中的棉花糖就像是我,上面的針代表痛苦,在這段關係裡清清楚楚地扎在我身上,這是一個很私人的作品,整個過程像是一種自我療癒,我記錄了自己受傷和回復的過程,在這段關係中,這樣的傷痛來來回回、起起伏伏。」


因為一路上都在關心自己與他人的關係、情感如何透過影像來呈現,而有了「I’m Here With You」這個系列。

「2014年夏天,我回韓國嘗試在首爾做『In Your Words』的拍攝計畫,我一樣拿著板子寫和在紐約公園時候一樣的話,但是在首爾,好長一段時間過去都沒人理我。直到有一天,一個14歲的男孩向我這裡走來,他非常的害羞,寫下一些話,然後帶了他的朋友們來拍照,當我拍完他的朋友之後,他問我可不可以等他一會,他會再回來。過一陣子,我看見他獨自走來,然後寫了一張紙條,我先拍了他的肖像之後才看他寫的紙條,紙條上他說:『我是個同志』。那時候我還不太了解韓國,因為在紐約待了太久,但是我在紐約有很多同志朋友,所以我知道,即使在美國,性別認同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困難的狀況,所以我開始有點擔心這個男孩的未來,因為他必須獨自對抗所有未來會遇到的困難。之後為了完成學業我回到紐約,這個時候,我對男孩來說都還只是個陌生人,但是他卻願意告訴我心底最深的秘密,想到這裡,我就覺得我得為這個男孩做點什麼,或許做為一個藝術家,我們更有能力和工具去為一些事情說話,所以畢業後回韓國開始了『I’m Here With You』的拍攝。」 


在「I’m Here With You」裡我們看見那一張張別過頭去的臉孔,像是迴避什麼的姿態在你我的生活場景中。高恩說其實這個計畫一開始是有拍下對象的臉孔,但是計畫才剛開始沒多久就遇到了一個很大的挫折。這個挫折來自於同志社群裡的質疑:
「其中一位拍攝對象認為我不是社群裡的人,這個計畫只是為了消費同志。這種說法讓我很受傷,甚至因此停止了計劃好幾個月的時間,並在這段時間中重新思考如何詮釋鏡頭底下的人物,是否需要拍攝他們的臉成為了一個很重要的決定。我重新思考了人們在觀看肖像時,不由自主會關注被攝者臉龐的習慣,而這或多或少也會在潛意識中決定了被攝者的美醜與否,而我所想要避免的就是觀者在潛意識中對於被攝者的偏見與判斷。因此決定改變拍攝手法,以背對鏡頭的方式,增加這一系列肖像在觀看時的客觀性,而這樣的觀看方式,也將增加觀看者的想像力,幫助觀者去思考、聯想,照片中的這個人物,在實際生活中,會是個什麼樣的人?」 

高恩一開始透過同志社群的座談找到拍攝對象,但是她也發現,離開座談後,作為一個異性戀,想再進入社群找尋願意拍攝的對象成了這個計畫最困難的一部分,因此她改變策略,先從找尋社群裡的意見領袖開始,因為意見領袖的發聲與推薦,而擴大她在社群裡被信任的機會。
「我讓他們選擇自己覺得自在的地點,一開始見面我們會聊天,如果他們沒有時間見面,我會嘗試各種方法和他們聯繫,讓我們彼此更為了解,因為對我來說,我想做的不只是要拍攝他們,而是我們之間關係的建立。因為畫面中的背景都是和被拍對象有關的地方,所以即使沒有表現他們的臉龐,觀者也或許能猜到和被攝者相關的訊息。這些地方其實沒什麼特別,學校、教堂、醫院、車站,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去的地方,這其實也同時在說,儘管被拍攝的這些人之中有些已經是公開出櫃的同志,也在自己的社群活躍著,但是當他們回到社會、家庭和工作場景時,卻必須隱藏自己的性別認同,因為在韓國,沒有相關的法律可以保護他們,因此當他們公開出櫃,公司可以找藉口開除他們,另一方面,韓國的保守勢力無所不在,他們的家人也可能因此受到傷害,所以這樣的表現形式除了是一種保護,也傳達他們在日常生活的被壓抑。」


問起高恩計畫中他印象最深的拍攝對象,他提起這個在教堂旁的男孩。

「這個男孩非常勇敢地和家人出櫃,而且他的爸爸是教會的牧師。他的處境給我很大的衝擊。我們一般認為牧師必須是大愛的,他理應要愛著每個人,但是在這個例子裡,他的兒子出櫃他卻無法接受,還把兒子踢出家門。當時這個男孩只有二十歲,沒有多餘的存款、沒有自己的房子,被迫離開自己成長的家鄉到外地自立更生。但幸好,他很有語言的天份,會很多國家的語言,現在在貿易公司工作,過得很好,父親也稍微釋懷而主動與他聯繫。」

「另外這個女生,我覺得她特別的地方在於,她自己決定告訴家人她是個單身主義者,一輩子都不會結婚。在韓國,家長一向希望自己的孩子最終要結婚走入家庭,但是她因為是同志,她不想要這樣做,她儘管有愛人,卻要假裝自己是單身主義者,因為害怕家人受傷。即使有一天韓國法律可以允許同志婚姻,她也會維持這樣的選擇,因為韓國的社會、傳統家庭無法輕易接受同志婚姻,但儘管她如此刻意隱藏她的認同,卻也非常願意參與我的拍攝計畫,因為她的內心還是希望韓國社會對同志的認識可以改變。」
在高恩的計畫中,她有意識地想要破除外界對同志的污名,因為在韓國,還是很多人認為同志是一群沒有正常工作,只會在酒吧鬼混並造成愛滋病傳播的來源。但是她強調,同志就在社會的各個階層,有醫生、老師、律師、和正在一流大學裡修業的學生,他們就跟日常生活中你、我,或是經過身邊的人一樣沒有什麼不同。在她的拍攝經驗裡,大多數的拍攝對象其實很早就有了性別自覺,但通常會到12至15歲間才完全確認並了解自己的性向,韓國最早的性教育大約在國中的年紀,但是只有基本的圖片認識,因為有限的認識,容易造成因為不夠了解而有的歧視與偏見。至今在韓國,主流社會仍然認為同志是一種心理疾病,可以透過醫學治療來治癒, 所以很多同志在出櫃之後,家人會希望醫院或教會治癒他們,而這種「需要被治癒的」情況是家人傷心與拒絕接受的表現,因此,如同越秘密的言語越無法與親密的人開口一般,對家人出櫃成了同志最困難的事情,所以多數的韓國同志寧願在日常生活中隱藏自己的認同,也不願意與家人坦承,如同他們被社會逼迫地回過頭去,在看與被看的雙方之間,知道彼此的存在,卻不願意正視談論而顯得面孔模糊。

在「I’m here with you」的影像中,攝影師刻意選擇使用溫暖的光線包圍被攝者,對比冷調疏離的場景,呈現鏡頭底下人們的孤寂。「與你同在」並不是單單代表攝影師本人對於被攝者的陪伴,它更是一個提醒,提醒我們同志以及變性者其實和一般人無異,他們時時刻刻,都壓抑並隱藏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與我們一同生活著的意涵。(採訪/撰稿:王淳眉)


展覽資訊:

開放時間:9/23~10/15 五六日 2-7:30pm
地址:Onfoto 天母藝廊 台北市士林區士東路286巷22號
電話:02-88661982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467922746625042/


2017年9月20日 星期三

On The Roll 最終篇章:木林 人像攝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對話

On the Roll  On the Road 諧音,每一個來到 ONFOTO的夥伴都正在路上,或是已經在路上。
Roll在這裡也有在卷上(底片)之意,用信念轉動觀景窗前的每一刻。


「當我面對我的模特兒,我感覺到我和對方是相連在一起的。」談起人像攝影,林保欣(以下稱:木林) 帶著有些感性的語氣說,情感是她在攝影中特別注重的要素。林木的照片散發出很強烈的一致性,這個一致性是在描述木林的影像氣質,像是她不斷的在追求美感這件事。什麼是美?她很能從創作中安排自己的定義。她從小就對品味的選擇有自己的想法,其實原本最想藉由服裝表現自己,後來攝影卻變成她最常使用的方式。藉由人與衣著這兩件事情,她遵循「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是自由」的信念,畫出屬於自己的攝影路。


是什麼讓妳對攝影產生興趣呢?

我想是從小喜歡畫畫的關係,而且攝影和畫畫的創作方法共通點不少,但比起創作的時間,攝影快上很多。我不是科班出身,可是我對於「美學」與「美感」的詮釋有相當熱烈的興趣。美學和任何事物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它確實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絕對不是非常高高在上的事情,反而是習慣。這種態度體現在「服裝」, 一個人如何穿衣服就是一種美感的表現。一直以來我都想開服裝店,大學畢業後就去實踐這個夢想,希望表現自己美感的我什麼都自己來,因此每張形象照都是我親手拍成,所以能說自己是先從服裝再來走入攝影。拍攝的主題後來多以人像為主,創作的部分也是。


如何選擇應該要和什麼樣的對象互動,完成創作?


我沒辦法輕易與陌生人溝通,因為我對他們一無所知,沒辦法知道他的態度,只有一次因為衝動拍攝陌生對象的經驗:在旅遊途中遇見穿搭非常合我胃口的女性,因為不想錯過就立即搭訕詢問留影紀念。這種感覺像是能向朋友炫耀說:「欸我遇見一個很酷的人!」生命中的美好只要錯過就沒了,像是這樣吧?

但是創作的時候我會找能在情感溝通上更順暢的對象,不傾向找陌生的對象。在雙方的互動中感受到情感是我認為能夠表現影像真實與厚度的方法,而且我經常想藉由攝影創作去表達我認知的世界,除了藉由花和鏡子當成影像中的符號,描寫現實社會的雙重面向,藉由情緒側寫畫面中的敘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一張照片沒有準焦,只要它是一張切題的照片,成功表達我體會到的情緒,我認為這就是當下觀看的角度,不會說這是一張失敗的照片。


印象深刻的人像攝影經驗?

我的朋友她得了乳腺癌,所以我想替她拍攝一系列跟身體有關的照片,用攝影的方式去表達她現在正經歷的一段人生旅程。我和她是非常熟識的朋友,平時的她是很熱情與外放的人,基本上什麼事都會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但是在一來一往的引導她去詮釋自己的情感,讓她回想記憶以來心中感受深刻的故事,我發現她將自己的另外一面用各種動作在鏡頭前釋放出來,當下的我是非常感動的,拍攝起來心情相當激動。我覺得這種情感的對話是不會騙人的,能夠讓觀看者感動。我用有限的光源去描繪她身體各個小部份,譬如臉頰、胸部或者手臂的光源都是局部的,表現身體上的傷疤,然後讓每一個單張照片組合成系列作品,它就是一幅完整的作品。就和她一樣是很真實、很完整的。

我覺得這就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對話,像是靈魂重疊在一起的感覺。或許我是比較感性的人,所以時常會拍攝過程因為感受到的情緒太過強烈,中斷拍攝,認為拍到這樣就好,不會勉強自己必須拍到什麼更好的照片而繼續強硬的執行創作。


一個老問題,商業攝影與個人創作間的取捨?

對我來說,那是兩種能明顯區分的風格。我認為我的工作必須考慮客人更多,所以會把自己的心分成兩塊:工作就是工作、創作就是創作。但還是會想在工作同時還能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啦!以創作的角度提供顧客其它選擇,雖然他們選擇的結果經常和我的期望是相反的(笑)。這其實很有趣,被拍攝的人通常不會太在乎畫面中的互動成分,反而過度在乎自己的外貌是不是美的、好看的。而作為攝影者,顧慮的是畫面能夠說出什麼。

每個月我都會要求自己必須有創作產出。配合自己想拍女性與花的主題,近期在拍攝的作品中用花瓣做成的冰塊象徵時間性,年輕的身體會慢慢老去,保存期限即將到來,美麗的最後還是會消融腐化。除了這些象徵道具,我最在意的是拍攝對象的眼神,這絕對關係到照片是不是能產生情緒的關鍵。在這樣一來一往的要求與回應,我後來也覺得人像攝影是共同創作,不只是攝影師的獨角戲。就商業與創作的層面來說,深淺不同而已。



除此之外,其它與人像攝影的有趣經驗?

大學時期我主謀操控全班讓我拍攝畢業個人照,以及其中一個同學向我提出替她拍攝裸照的要求,而且我答應了。十年前⋯⋯天啊。


為什麼同學們能輕易被你操控?

哈!當時還有無名小站,我隨時都會上傳自己拍的照片,同學們看了之後覺得我拍的照片不錯,他們似乎很認同我的品味,所以對於我自主性發起替每個同學拍攝畢業照的提議並不排斥。計劃這件事其實並不是太難,用的是 800 萬畫素的 SONY T100,好玩就在於執行的過程,有點像是玩扮家家酒,感受到有權力控制每個同學是很興奮的!像是將穿著邋遢的人打扮成其它造型後,就會想「其實你也是有不同面向的嘛!」

所有的照片都是在大學時期在校外租的套房中完成的!在家中走道的白牆前面,打出簡單的光源,安排一週的時間拍完 20 幾個人。有一位同學還請我拍裸體!拍的時候兩個人都不知道在笑什麼,我和她單獨在房間裡,她拿被子遮住三點,模仿古典肖像畫裡唯美姿勢。我拍完幾張就趕快收工,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實在太尷尬,至此後我也沒再拍過裸照。這種特殊的拍攝經驗,就是我拍攝人像攝影的原點吧!


編輯結語:

在知道這麼勁爆的歷史之後,我瞬時產生大量腎上腺素,興奮地向林木耗盡口舌之力想獲得這組珍貴的 90 年代私寫真,作為 On The Roll 最後一期的大特典,本編發誓抱持文化研究的精神想要考察當時大學生的實驗態度,絕非笑話!結果因為資料蒐集需要時間關係,林木也因為不知道照片檔案去向,這些富有 DIY 精神的影像就此行蹤成謎。「其實以前我就喜歡做這些事情,什麼都想弄。但現在回想十年前的事情只有『荒謬』能夠形容!而且根本和我現在拍的照片風格差很多。」另外是說,那位同學,十年前的裸照不交出來獻寶是很可惜的呀!(編輯/林玟君)


________


( Photo Credit林保欣 )


2017年9月5日 星期二

Encounter Vol. 2:第一部拿下柏林金熊獎最佳短片的 iPhone 電影----《夜釣》


Encounter 專欄介紹: Encounter,相遇、交會,關於攝影也關於文化,更關於透過觀看在歷史發展上與台灣有一定相似性的韓國來打開一種視野,每一次的相遇、交會,都是再認識自己的機會。本專欄每月一篇。(編輯:王淳眉)

今日用 iPhone 拍影片已不是驚天動地的事,但是能讓 iPhone 拍的電影成了院線影片公開播映,還拿下柏林金熊獎最佳短片,南韓導演朴贊郁(Park Chan-wook 박찬욱)是那第一人。


台灣觀眾對朴贊郁應該不陌生,他在台灣較為人熟知的作品有《原罪犯》、《賽博格之戀》、《下女的誘惑》等。在這篇介紹裡特別提起的,是他和弟弟朴贊京(Park Chan-kyong 박찬경)以「PARKing CHANce」工作室名義所製作的第一部作品,《夜釣》(Night Fishing)。

《夜釣》是一部2011年上映的33分鐘短片,或稱《波瀾萬丈》(파란만장)。是朴贊郁與弟弟朴贊京第一次合作的電影短片,也是第一部拿到柏林金熊獎最佳短片的手機電影作品。


夜釣海報
《夜釣》敘述一位男子(吳光祿 오광록飾)夜晚在河邊釣魚,結果卻釣上了一個女人(李貞賢 이정현飾),兩人糾纏著魚線,畫面變成黑白,陌生的女人講著男人熟悉的事情,用著男人離婚後思念已久的孩子的口氣呼喚著男人,畫面再度回到彩色,神堂裡女巫正在做薩滿儀式,對話於獨自在河裡死去的男人與親人之間。

釣魚的男人(取自《夜釣》)
釣魚的男人(吳光祿 飾)(取自《夜釣》)
薩滿( 李貞賢 飾)(取自《夜釣》)

「薩滿」韓文作為무당(mudang),專指可以和神靈進行交流的女性。她是源自比國家更早存在的信仰與人民的中間人,儀式中多以一種進入瘋癲的狀態來進行與神靈的溝通。在韓國現代化的過程中,「薩滿」曾經被視為低俗的迷信而被貶抑,一如台灣傳統信仰中的乩童。在這部短片裡,「薩滿」與「薩滿的儀式」是整部短片的核心,朴贊郁曾說,在此之前他對韓國的「薩滿」一直沒有興趣,但是弟弟朴贊京卻是長期研究、關注「薩滿」的藝術家,在弟弟的介紹下,看了幾部關於「薩滿」的紀錄片和電影之後,特別被儀式中為亡靈鋪路的橋段所吸引。
神堂儀式(取自《夜釣》)

這段吸引朴贊郁的儀式,也被他放進影片中,為短片的轉折鋪路。電影的最後,死去的男人借用「薩滿」的口,說出不捨與留戀,但最終「薩滿」用一把剪刀,剪開一條長棉布,送死去的男人一程,這個儀式意味著為亡靈鋪路,引導他們尋得歸途,不在路上遊蕩做孤魂。朴贊郁把這種「引領歸途」的儀式看作是世間親人與亡者互相慰藉以及和解的通道,亡靈在儀式中獲得歸屬,而失去至親的親人也透過目睹歸途的過程而安心於最終道別。

剪布的儀式(取自《夜釣》)


雖然《夜釣》只是一部用手機拍攝而成的短片,但是從製作花絮影片中,我們可以看見這部短片的製作團隊高達 70 多人,並不因為只是用手機拍攝而縮減各種專業的細節,精巧的故事結構與細緻謹慎的分鏡腳本,撐起了故事的可看性,對機械的掌握與理解,處理了手機本身所帶來的限制,卻也發揮了手機所特有的靈活與敏捷。這部短片配合 iPhone 4 在韓國的上市,因為韓國電信公司 KT 的支持,《夜釣》以約莫四百萬台幣的成本完成,影片完成後,因宣傳所引起的話題,帶動消費者對於 iPhone 的想像與商機,讓 iPhone 4 在南韓上市銷售累積超過百萬台。
開場樂隊 어어부 프로젝트 (取自《夜釣》)


如同很多導演有習慣配合的工作夥伴,《夜釣》中開頭像是吟唱預言的樂隊,UhUhBoo Project(어어부 프로젝트)就是這麼一支朴贊郁在電影配樂中習慣配合的樂隊。

《夜釣》開場音樂빙판과절벽


STAGE版本

UhUhBoo 成立於 1994 年,主要由張英圭(音譯 Chang Young-gyu 장영규)與白賢鎮(音譯Bae Hyun-jin 백현진)所組成,他們的音樂風格被視為前衛、不合時宜,樂評多用詭譎來形容他們的音樂,旋律實驗性質高,擅長描寫不合常理的歌詞,配上主唱白賢鎮低沈的嗓音和怪異的肢體動作而能標示出強烈的表演風格,《夜釣》一片中開頭所出現的歌曲 빙판과 절벽(冰和懸崖)收錄在 2014 年「鏡球音樂」發行的專輯中。UhUhBoo 的專輯不多,但兩人合作的電影配樂不少,主唱白賢鎮也出過個人專輯並作為藝術家、演員活躍著,可於電影《北村方向》、韓劇《明天和你》等戲劇中見到他的表演。

白賢鎮個人專輯 《Time Of Reflection》中 The day I long-awaited(학수고대 했던 날)。



(編輯、文/王淳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