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十九世紀古典顯影 - 媒材的隱喻與敘事特質

因應三月即將推出的 【顯影之王 - 鉑金與鈀金顯影工作坊】 ,想藉此正式的以文字與大家分享我接觸古典顯影的經驗與心得。(文/韓筠青 Anna)
古典顯影使用的新技術:數位底片 (Digital Negative)
攝影,是項可以被廣泛應用與解釋的媒材,並且持續在進化;以一位藝術家的角度,我對攝影的解釋是:
「攝影即是視覺語言,透過她,我們的想法與影像方可與人分享、探索、討論。」

從捕捉光影開始到成為像素(pixel)、從相紙到螢幕、從銀鹽到二進制碼(binary code);當我們走到 2019 年的時候,古典顯影這項同樣與時俱進的攝影方法仍舊存在於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暗房裡,這些熱衷於古典顯影的藝術家或工藝師,並沒有大聲嚷嚷要復興、要回歸,而是自己鑽研最新的科技與硬體,印製古老的手工影像。

但我們為何需要這些技術呢?好好地用印表機輸出照片不好嗎?輕鬆的用螢幕看照片不好嗎?

氰顯影之實物投影
什麼是古典顯影 (Historical Photographic Process) ?

親手將感光乳劑塗抹在水彩紙、玻璃、銅板、錫版等材質上,再曝光顯影,就是古典顯影,也是柯達公司推出135膠卷之前,人們印照片的主流方式。你也許聽過這些名詞:藍曬法(氰顯影)、濕版、重鉻酸膠質顯影、蛋白印相法、鹽印法、凡戴克棕、鉑金顯影法... ,這通通都屬於古典顯影的印製技法,根據感光乳劑成分名稱而有不同命名。

關於上面這些顯影技法的藥水調配以及印製過程,網路上都有再清楚不過的文字及影片教學,只要跟著步驟走,成功機率很不低。既然如此,大家腦中一定浮現兩個問題:
「為什麼要學古典顯影?」
以及「為什麼要花錢學古典顯影呢?」 
 媒材的選擇透露創作者的思維

在第一次接觸古典顯影之前,我認為我的作品只要用數位微噴印出來就足夠了,而且紙材選擇多元、又方便,似乎沒有拋棄它的理由。直到我親眼見到古典顯影印出來的效果之後,才真正開始思考屬於我的作品的「可能性」。也許網路上的資訊足以讓你深入瞭解一項印製技法,但似乎不會教你每種古典顯影技法的「個性」與「什麼樣的影像適合這項技法」。

簡單來說,”how-to” 不難,難的是 “WHY”。這也是工藝師與藝術家的差別:工藝師在於精準的研究技法的物理特性,而藝術家是挑選最適合的媒材來表現作品。

重鉻酸膠質顯影(可添加水彩顯影)
挑選古典顯影的技法,就如挑選數位相紙的紙質一樣,要清楚自己影像的立意、概念、本質,接著開始嘗試。我常常就在這樣的反覆測試中,因而學會了各種不同的顯影技法以及買了各種不同的數位相紙;常常試了三個月的氰顯影之後,才發現原來數位輸出最適合;也常常印了各種不同的尺寸之後,覺得這些照片根本不適合印出來,放在電腦裡就好了。

這些緊湊的思考以及實驗過程,意味創作者試圖全權掌控自己的作品,而古典顯影的製作過程及備料(藥粉、筆刷、水彩紙等等),由於不太需要用到高階的現代設備(給我一顆太陽跟自來水就好了),更能從頭到尾自己掌控配方與調整變因。

聽起來很麻煩對吧,這就是創作者的日常吧!

Evaporation
重鉻酸膠質顯影 (Gum Bichromate Process),99x243公分 
以數位底片為靈感之設計物
技法與影像的婚姻關係


2017 年我在 TED 演講中有提過,在思考過程中,創作者的身份就像媒人,要幫自己的影像找到做適合的顯影方式,然後讓他們配對成功、完美結合。這種配對的眼力與直覺,是 Onfoto 暗房課程裡最重要的教學主力,也是我們引以為傲的特色。 

Onfoto天母暗房 
課程推薦: 【顯影之王 - 鉑金與鈀金顯影工作坊】

有「顯影之王」美譽的鉑金顯影法(Platinum Process),使用地表上最穩定的金屬:鉑金,為顯影主要成分,其溫潤的色澤與遠勝所有顯影方法的精緻細節度,讓鉑金顯影法成為最有價值的作品保存方式之一。這也是 Onfoto 首次開設鉑金顯影法課程,這次課程邀請到的藝術家導師金志勳,會在課程中與學員一同挑選最適合的作品來印製,這個討論與挑選的過程,我會說是工作坊最重要的部分!

下一篇文章,我將針對鉑金顯影法這位女子的個性做獨立的介紹,讓大家可初步推測,她適合與哪一類的影像配對。


補充:Onfoto 古典顯影系列課程





關於作者:


韓筠青


文學出身的影像創作者,同時以經營者、教育者,英文攝影書籍譯者身份生活於台北。

Anna 於 2011 年取得舊金山藝術大學 MFA 攝影碩士學位,2014 年於台北天母創辦 Onfoto Studio 攝影私塾與藝廊,以新一代教育者之姿開啟了台灣新型態攝影創作思潮,並與工作團隊致力於發掘、培養台灣本土新銳攝影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