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Reflection Vol.4 吉塔‧威廉斯《如何書寫當代藝術》:破除藝術評論迷思


Reflection 反映、回響

閱讀是對文字的回應,進而產生想法;攝影是對場所的回應,進而拍下相片。
本專欄每月一篇,透過編輯的選書,進入週三讀書會。(編輯:張晉瑋/阿茲)
 
Photo Credit:Google

編輯推薦:科技進步使得現今社會的資訊流通速度比以往快上許多,這意味許多藝評家及文章寫手必須在短時間內檢視、思考、書寫一篇藝術文章。品質與速度無法兼顧,造成了當代藝術評論文章大多言之無物。在學習如何正確地書寫當代藝術前,我們必須先搞懂下筆的目的及動機,以免陷入連自己都迷失在文字海裡的狀況。
 
________ 


藝術文字與藝術作品的關係

「我作為藝評人的任務,是提供讀者在欣賞(藝術)所需知道的來龍去脈,好盡可能讓他們得到一點收穫。」藝評人暨哲學家—丹托 (Arthur C. Danto)
藝術作品需要說明來龍去脈方能理解,顯然是當代藝術觀念化之故,尤其從1960年代以降,當代一書的觀念更不斷地推陳出新。有些人認為作品需要講解,得回溯到約一世紀之前杜象把現成物當成作品的創舉。理論家葛蘿伊斯認為,藝術書寫提供作品一層「文字的保護外衣」:也就是說,除卻了文字說明的外衣,令人陌生的作品就像赤裸地來到世上,必須用文字為它蔽體。
Fountain, 1917 Marcel Duchamp
恐懼是劣文的萬惡根源

藝術文章寫得不好,作者內心的恐懼是問題所在:不知所云的新聞稿、有看沒有懂的學術文章... 等等。問題的根本在於他們的內心被恐懼所吞噬,才會訴諸「兩邊討好」這種下下策來形容作品。又以藝術「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特質來避免風險及責任。如同前述之,快速的社會風氣不僅僅造成寫手敷衍了事,讀者也往往不會仔細去瀏覽、分析這樣的藝術文章,為藝術寫作蒙上了一層不明所以的神秘面紗。

概念一個接一個,好似汽車追撞一般殘骸四飛,留下一地懸而未決的想法。作者在拼命捕捉原創思維的企圖如同鬼打牆般,最終只能原地打轉,甚至漏寫一件作品的名稱,外加拼錯藝術家的名字。

解決方法:把結論當作起點,從此往下發展。坦白說,文章內容「與藝術無關,談的都是自己的事情」所有的寫作都脫離不了作者自己。若是任由情緒波動左右自己的筆桿,有時會自食惡果。刪去冗長的篇章,全盤思考屬於自己且站得住腳的論點,從這裡下手吧!

CarlosIV, 1800 Goya

編輯結語

在知識開放及教育普及年代,學習藝術不在如同過往被大眾是唯一門艱深刁鑽且難以參透的專業,藝術評論也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湧現於網路論壇及報章雜誌。然而,多數文章還是使用許多難澀、文言的文風來闡述藝術。此書將會帶領讀者學習如何正確地書寫,鑑賞藝術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